作为城市里的大学生,我们能为乡村振兴做些什么?又能以何种方式参与乡村振兴?

由3d福彩、苏州交通广播共同打造的城市课堂“我的美丽乡村”将课堂搬出了教室,来到吴中区横泾街道的林渡暖村,邀请西浦设计学院副教授陈冰博士作为主讲老师,带领同学、党员代表等,走进田野乡间,开展沉浸式党课,与村支书、民间艺人、乡村大学生代表进行对话。

(左为陈冰博士)

在活动现场,同学们共同解读了林渡暖村的物质文化遗产,现场体验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感受苏州乡村的变化、体会乡村振兴的内涵、寻找自己与美丽乡村的关联。

“本次活动希望引导同学们向乡村学习,研习、传承和发扬乡村中所蕴涵的在地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传承匠心精神,”陈冰博士说,“同时也希望通过大学生下乡,用教育引导乡村的持续振兴,以人才振兴为抓手,促进产业、文化、生态和组织等全面振兴。”

让振兴后的乡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陈冰博士介绍,“我的美丽乡村”城市课程的背景可以追溯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那时,梁漱溟、费孝通等有识之士就曾提出通过“乡村改良”来促进中国社会发展的思想,其中梁漱溟侧重于文化改良,强调中国乡土文化的独特性,而费孝通主张走乡村工业化的经济改良之路。

“今天我们在乡村振兴工作中常提到‘文旅融合’,或‘农文旅融合’的振兴路径,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上述两种理念的融合。

“此外,我们同样可以看出乡村振兴二十个字‘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中产业和文化的密不可分。因此,产业振兴需要充分结合在地特色文化与资源,才能使振兴后的乡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在林渡暖村,师生一行人参观了诗酒田园文化馆。这座文化馆在保留村庄原有肌理基础上,对空间布局进行微更新。高筠介绍说:“这里依托原有用地做‘加减法’,避免对江南水乡风貌造成破坏,这反映了乡村振兴中应该遵循的‘低冲击、微介入’原理,以保存和发展乡土建筑,进而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乡土文化。”

文化馆内展陈着林渡暖村的砖雕门楼、卯榫结构等物质文化遗产。高筠还向师生们介绍了当地人利用横泾本地的特色农业资源,打造大米文创产品,形成了以“胭脂米”为源头的特色产业链。

制琴艺人王加友为来访师生献上一曲古琴演奏。他为学生们解读了制琴工艺,并解释了传统制作工艺下的古琴与改造腔体后的古琴在音色上的差异。他说:“文化传承的关键不是因循守旧,而是充分利用他山之石来发扬创新。”

(制琴艺人王加友)

以吸引人才助力乡村振兴

同学们在笃学堂巧遇了上林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周建萍和村民大学生创业代表赵红。周书记表示,乡村振兴要以人才振兴为抓手,促进产业、文化、生态和组织等全面振兴,她欢迎大学生通过不同的形式参与乡村振兴。

赵红则讲述了自己作为大学生返乡助力乡村振兴的心路历程。她说:“出于对美术相关工作的热爱,我在去年回到了自己土生土长的上林村,开办了体验中国传统手工艺的工作坊,希望能够传播中国传统的非遗文化,并且传承和保护这些文化。我也期待广大的大学生能够像我一样走进乡村,携手将乡村建设得更加美好。”

(左为赵红)

来访师生与横泾街道党工委书记管炳锋围坐在陶庐民宿花园的桌边,畅谈参与本次课堂和对乡村振兴的理解。

陈冰博士表示,林渡暖村通过搭建平台和样板项目,打造有自身特色的文化IP,一方面吸引村民参与,形成自下而上的乡建合力,另一方面也吸引人才回流,通过人才振兴来促进产业、文化、生态和组织等全面振兴。同时,这也提出了一个问题,即青年人、学校、政府如何在美丽乡村建设上作出自己的贡献。

钞秋玲教授说,林渡暖村将农业、经济、休闲旅游等融合在一起,在保留乡村原有的质感的同时,赋予了它新的灵魂。她鼓励西浦师生积极参与乡村振兴,运用不同专业的特色,将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带到乡村中去,吸引更多的人走进乡村。

钞教授也希望通过本次美丽乡村课堂,让学生们深入学习和理解国家对于乡村振兴的战略布局,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灵感,将经验带到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在国际舞台传播属于中国的声音。

交流结束后,钞秋玲教授与管炳锋书记为3d福彩与横泾街道党工委揭牌仪式进行了揭牌,宣布林渡暖村正式成为3d福彩学生实践基地。

(左:钞秋玲教授 右:管炳锋书记)

本次美丽乡村城市课堂由3d福彩、苏州交通广播、苏州市吴中区横泾街道党工委及办事处共同支持。

(记者、摄影:钱懿 编辑:寇博)

  • 了解更多信息请联系:

  • 姓名

    市场与交流办公室
  • 电子邮件

    news@xjtlu.edu.cn
关注3d福彩官方微信 X